您的位置 首页 > 美容美体

一份让你少走弯路的“刷酸”攻略

01

什么是刷酸?

刷酸是我们的“口头语”,专业术语为化学剥脱术或者化学换肤术,是在皮肤上使用一种或者数种化学试剂,使表皮和(或)真皮浅层部分脱落,从而使其结构重建,起到治疗的作用。

因为常用的工具为软刷头、常用的化学试剂为果酸水杨酸杏仁酸等,用刷子把酸刷到面部,所以大家就形象地称为“刷酸”。

图源网络

02

哪些情况可“刷酸”?

痤疮:主要用于痤疮的辅助治疗,能够促进痤疮皮损消退,改善痤疮后的色素沉着,预防瘢痕形成,预防复发;

玫瑰痤疮

色素性疾病:如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等;

瘢痕:可改善萎缩性痤疮瘢痕;

光老化:可改善细纹,减少斑点,增加皮肤弹性,提亮肤色;

光电治疗前的预处理

皮肤美容:如毛孔粗大;

其他:毛周角化病、鱼鳞病、皮肤淀粉样变病等。

03

玫瑰痤疮不是“敏感”么,为什么可以刷酸?

可以。

水杨酸被用于治疗疼痛、发热及炎症由来已久。外用水杨酸可抑制UVB诱导产生的炎症反应,有角质调理及杀菌作用,外增加角质层细胞水代谢,促进皮肤屏障修复,增加皮肤水合程度。水杨酸偏酸性,外用后可以降低角质层pH值,从而抑制KLK的活性。

以上特性均提示外用水杨酸对玫瑰痤疮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具体到个体情况,需要医生面诊决定是否适合刷酸、是否需要刷酸

图源网络

04

哪些情况不能刷酸?

不切实际的预期,比如期待刷酸后,皮肤立刻如同剥了壳的水煮鸡蛋般光滑白皙;

一般状况差,精神病患者或情绪不稳定者,或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

对化学剥脱制剂或其成分过敏

皮肤敏感状态

施术部位患有接触性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病或活动性单纯疱疹、脓疱疮等感染性皮肤病,或未愈合的创面;

术后不能严格防晒者

05

是否疼痛?

临床中常用的为浅层化学剥脱甚至极浅层化学剥脱,可能有瘙痒、灼热、刺痛,但小风扇吹吹就OK了。完全不需要麻药。

06

会不会越刷皮肤越薄?

有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经化学剥脱治疗后光老化患者面部表皮厚度增加,规范治疗并不会导致皮肤越刷越薄。

图源网络

07

可能会有的不良反应?

术中及术后即刻出现的红斑、刺痛、烧灼感等不适属于正常的治疗反应,可自然消退。

若出现持续红斑(比如红斑超过3周)、肿胀、渗液、脓疱或严重结痂等应及时复诊,避免发生现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及瘢痕。

我们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为浅表、极浅表化学剥脱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低。

图源网络

08

治疗流程?

清洁皮肤。术前应使用卸妆产品或洁面乳对治疗区进行卸妆和清洁,清洁时要温和,忌用磨砂膏等去角质产品。

医护人员使用发带或一次性帽子整理头发,并摆放合适体位,躺在治疗床上,医护人员在皮肤薄嫩部位涂抹凡士林进行保护:在口角、木偶纹、鼻唇沟、外眦等皮肤皱褶区域,涂抹凡士林覆盖,避免化学剥脱剂聚集而治疗过度;使用湿棉垫覆盖眼眶部保护眼周薄嫩区域

图源网络

试敏:在额头或者脸颊涂上化学剥脱剂,等待2-3分钟。

没有高敏感,则开始治疗。将化学剥脱剂均匀涂抹T区,再脸颊,若需治疗口周或眼周区域则最后涂抹。过程中,观察反应、询问感受,同时小风扇降温。出现终点反应(治疗区域红斑、点状白霜或者伪白霜)后及时用冰湿的纱布擦拭干净或者中和剂进行中和。

09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可即刻冷敷贴和(或)冷喷、冷敷处理, 缓解皮肤的刺激不适;

适量涂抹保湿类产品

术后1~2d内,局部可能出现发红或疼痛,可采用冷敷、做好保湿

术后3~7d内,治疗区可能出现脱屑或结痂, 应让痂皮自然脱落,切忌强行撕脱,以防出现色素沉着;

术后7d内避免高温环境,如热敷、热喷、泡温泉、 蒸桑拿等;

术后避免揉搓皮肤,慎用其他角质剥脱剂,如维 A 酸类药物、去角质护肤品等。使用建议温和的洁面产品和保湿剂;

术后早期建议严格防晒

图源网络

10

能不能自己在家刷?

不能。

化学剥脱术使用的化学剥脱剂(酸)是不能够卖给患者的,高浓度的酸类产品不大可能出现在日常护肤中,所以可能无法购买到合规的化学剥脱剂。

风险:

自己诊断错误,不能刷酸的疾病进行刷酸,加重病情。

操作中,如果把酸弄到眼睛里,可能引起角膜灼伤

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皮肤灼伤、继发感染、炎症后色素沉着、严重疤痕等事故。临床工作中常遇见自己刷酸形成溃疡、感染的患者。

【参考文献】

[1]詹冶颖.利用无创皮肤检测技术评估化学剥脱术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及皮肤屏障功能变化[D].昆明医科大学,2021.DOI:10.27202/d.cnki.gkmyc.2021.000606

[2]杨蓉娅,蒋献.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9,12(05):257-262.

[3]张勋,曹文婷.化学剥脱术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OL].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7[2023-03-16]. https:// doi.org/ 10.13735/ j.cjdv. 1001 -7089.202207179

[4]Abdel-Motaleb AA, Abu-Dief EE, HusseinMR. Derm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following salicylic acid peeling and microdermabrasion. J Cosmet Dermatol, 2017, 16: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