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整形整容

真菌性皮肤病的图示真菌性皮肤病严重吗

真菌性皮肤病又称皮肤癣菌病,是指由致病真菌引起的人体皮肤及粘膜、毛发、甲等皮肤附属物的一大类传染病。是皮肤癣菌侵入表皮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临床上常表现为水疱鳞屑表现,损害多局限于一侧。起初出现小水疱,数量不等。疱液干涸后,皮肤脱屑,面积逐渐扩大。日积月累,脱屑处皮肤粗糙增厚,皮纹宽而深,失去正常光泽和弹性,摸上去有粗糙、沙质的感觉。

常见真菌性皮肤病

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头癣、体股癣、手足癣、甲癣、着色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暗色丝孢菌病、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花斑癣

初发病变为毛孔周围圆形点状斑疹,逐渐增大至指甲板大小,边缘清楚。相邻部位可融合为不规则大片,周围出现新的斑疹。表面有少量易剥落的麸皮状鳞屑,颜色为灰色、褐色至黄褐色,有时多种颜色并存,似斑点。持续时间较长者为浅色斑块。皮疹无炎性反应,偶尔有轻微瘙痒感。皮损好发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部、腋窝、腹部、肩部及上臂。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马拉色菌毛囊炎

皮损为毛囊性半球形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有红色光晕。好发于胸、背、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可见自觉瘙痒、抓痕及血痂。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抓痕征阳性。皮肤油腻。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症、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可在此毛囊炎的基础上发展为瘢痕疙瘩。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发生或加重。

头癣

黄癣

典型皮损为盘状黄豆大小的黄色癣痂,中央有毛发贯穿。除去黄痂后,下部有鲜红色湿润糜烂面或浅溃疡,愈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留下永久性秃发。较厚的黄痂常易继发细菌感染,有特殊臭味,瘙痒剧烈。皮损常干燥、枯萎、弯曲。

白癣

初期为白色鳞状局限性斑块,其上毛发变灰,稍痒。随其逐渐扩大,周围可出现卫星状小鳞状斑块,可融合成斑块,但边界清楚。病发根部有白色鞘状菌鞘,病发长出头皮约0.5cm时易折断。多发生于头顶中部,但也可发生于额顶部或枕部。本病病原菌可侵入光滑皮肤,引起疱疹样、湿疹样或糠疹样病变。

黑癣

皮损主要表现为白色鳞状斑块,与白癣相似,但病内无明显菌鞘,毛发沿皮肤表面折断,呈小黑点状,故又称黑点癣。黑癣也可在面部等光滑皮肤上引起体癣、灰指甲。病程长,进展缓慢,可能至成年后才愈合,毛囊被破坏形成瘢痕。女性因毛发较长,常被忽视。

字距调整

后两种头癣有时可并发脓癣。患处毛囊常化脓,出现一个或数个红肿、疖状凸起,这是人体对真菌过敏所致。若用力挤压患处,会流出少量浆液或半透明脓液。局部毛发极易拔出,愈合后形成疤痕,留下局部永久性脱发。

体癣和股癣

体癣、股癣是指皮肤光滑层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专指发生在腹股沟、会阴、肛周、臀部的体癣。发病初期皮肤发红,出现针尖大小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小水疱,但边缘清楚。随着病情进展,病变逐渐向外扩大,中心愈合,扩大的边缘可见明显的水疱、丘疹及同心圆状斑块。面积可大可小,有瘙痒感。发病率受气候条件、患者职业或生活方式、卫生状况、机体抵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

足癣

浸渍型

趾间皮肤常呈白色,糜烂、浸湿,边缘清晰,浸湿的表皮被剥除,留下湿润、鲜红色的新皮肤。

吸塑类型

水泡常见于脚底或手掌,数个水泡甚至会融合成较大的水泡,边界清楚,皮肤平坦,水泡易破裂、剥落。

鳞片状的

主要症状为脱屑,伴有少量足癣水疱,水疱干燥、脱屑,边界清楚,无明显炎症。

增稠

常见症状包括手掌和脚掌皮肤增厚,夏季出现水泡和脱屑,冬季出现皮肤开裂。

甲真菌病

甲下灰指甲

常从甲板的侧面或末端开始,常以轻度甲沟炎起病,逐渐转为慢性或逐渐消退。甲沟炎可使指甲表面出现凹坑或沟壑,久治不愈或逐渐累及甲根部。甲板一旦感染,可形成裂纹,变脆或增厚,呈褐色或黑色,此型为常见。由于甲下角蛋白及碎屑沉积,使指甲松动,指甲变得浑浊、增厚。

真菌性白甲病(浅表性白色甲真菌病)

甲板表面出现一处或多处形状不规则的小混浊区,逐渐蔓延至整个甲板,致使指甲表面软化、下陷。无任何自觉症状,无甲沟炎,甲床皱褶处皮肤常有脱屑。

真菌性皮肤病严重吗_真菌性皮肤病_真菌性皮肤病概述

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甲真菌病

多见于家庭主妇、厨师及经常接触水的人群,常伴有甲沟炎,甲沟炎从两侧指甲皱褶处开始,可引起皮肤红肿、积脓、压痛,附近的指甲变暗、隆起,与下方的甲床分离,继而影响整个甲板。

着色芽生菌病或着色真菌病

皮损最初表现为水疱性丘疹,逐渐演变为斑块、结节,最后呈菜花状或乳头状瘤状而明显高出正常皮肤。这些病变常因外伤或继发感染而破溃形成溃疡。皮损间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常有难闻气味。若将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常可发现棕黄色圆形厚壁真菌孢子。

皮损多密集聚集,大小不等,可相互融合,部分皮疹呈卫星状分布,皮损颜色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因淋巴管阻塞,患肢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或象皮肿。另外,在病情缓慢发展过程中,有时可见部分皮损自然愈合,遗留瘢痕及色素沉着。

孢子丝菌病

淋巴皮肤型

最常见的是真菌由外伤部位植入,局部出现小、硬、可推开、无痛的皮下结节,颜色为红色、紫色或黑色,有时初期有溃疡。多见于手指或腕部,损害沿淋巴管排列,自觉症状不明显。

固定式

多发生于面、颈、躯干等处,病变为溃疡、疣或浸润性肉芽肿,有时周围有卫星灶。

皮肤黏膜

较少见,好发于口腔、咽喉或鼻腔,初期表现为红斑、溃疡或化脓性病变,后期发展为肉芽肿性、肿瘤性或乳头状瘤样病变。

播散性孢子丝菌病

可能发生骨、骨膜和滑膜的孢子丝菌病,眼孢子丝菌病,系统性孢子丝菌病和孢子丝菌病脑膜炎。

肺孢子丝菌病

该病主要通过吸入孢子引起,症状有咳嗽、发热,病变部位有结节、薄壁空洞、纤维化及胸腔积液。

暗色丝霉菌病

可表现为浅溃疡、瘀斑、棕黑色斑点或疣状增生,有轻微瘙痒或轻度胀痛,或无自觉症状。皮下组织型常有孤立的、深部的皮下或肌肉脓肿或大小不等的囊肿。全身发病可由皮肤或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菌病蔓延至淋巴结、肺、脑和胆囊等引起,也可无皮肤损害,初发为淋巴结或血液播散。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

皮肤念珠菌病

(1)间擦性念珠菌病:在腋窝、乳下、腹股沟、臀部、指间等处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呈浸润糜烂状,或伴有细小水疱、充满脓液的水疱。

(2)念珠菌性甲沟炎及指甲病:甲板红肿,但不化脓,甲板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可有白色斑点或棕黑色,但仍有光泽。

(3)全身性皮肤念珠菌病:多发于营养不良或慢性腹泻的婴儿,皮损为针尖至绿豆大大小致密的红色丘疹,或融合成大片状,有糜烂、渗出,以皱纹处多见。

粘膜念珠菌病

(1)口腔黏膜念珠菌病(鹅口疮):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者多发,口腔黏膜及舌头覆有片状白色薄膜。

(2)念珠菌性阴道炎:多见于糖尿病妇女及孕妇,阴道黏膜上覆有一层白色薄膜,增大,形似豆腐渣,并引起剧烈瘙痒。

(3)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常与性接触传播有关,龟头、冠状沟、包皮内侧出现针头大、小米粒大小的丘疹或小脓疱,可发展为糜烂,表面附着大量白色干酪样薄膜,引起剧烈瘙痒。

(4)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角红肿、糜烂、开裂。

过去的亮点

长的

根据

解开